河北建兴箱包科技有限公司猫头鹰死的时候真会吐出一团毛球吗?
猫头鹰是一种具有“神秘”色彩的鸟类,关于猫头鹰在坊间有着各种各样离奇的传说,比如“猫头鹰笑、死神到”,意思就是如果听到猫头鹰的“笑声”(区别于普通的叫声),那么猫头鹰所在位置的附近,就会有人死去。正是因为如此,猫头鹰在我国素有“报丧鸟”之称。除此之外,关于猫头鹰的传说,比较为人熟知的就是说:猫头鹰总是会在临时之前,吐出一个毛球。那么,这个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?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。
猫头鹰的“毛球”究竟是什么?上图就是猫头鹰吐出毛球时的场景,看到图片,有些小伙伴会与传说中的“内丹”联系到一起。但是,毕竟“内丹”这种东西仅存在于一些修仙的小说中,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。那么,这个毛球究竟是啥呢?
首先,我们可以肯定的说,猫头鹰确实有吐“毛球”的习惯,但绝不是临死前的行为,而是几乎每天都会做的一个动作,而且这个毛球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,它只是猫头鹰吐出的食物残渣而已。
我们先不说,这个毛球的成分有什么,先来看一个动图:
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,这个所谓的“毛球”是猫头鹰通过腹部的蠕动,也就是类似于食草动物的反刍,从腹中“逼出来”的,而猫头鹰的神情非常的淡定,就好比我们把一块口香糖嚼到没有味道后随口吐掉一样(不要随地乱吐垃圾)。
那么,猫头鹰吐出的“毛球”是什么成分呢?它们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性呢?这还要从猫头鹰的食性说起。猫头鹰是鸟纲鸮形目下所有鸟类的总称,现存的鸮形目成员多达130多种,它们分布于世界各个大陆上(南极洲除外)。虽然猫头鹰的种类很多且分布很广,但是所有的猫头鹰都有两个共同点:夜行性以及肉食性。
所有的猫头鹰都有着昼伏夜出的习性,为了更好的在夜间发现猎物,猫头鹰的瞳孔变大的很大,这使得有更多的光线能够进入其眼中,所有,猫头鹰即使在夜里也能清晰的发现移动的物体。
虽然猫头鹰一直被视为“不祥之鸟”,但是它对于我们人类还说是一种有益无害的鸟类。原因就是猫头鹰的猎物,猫头鹰的猎物主要以老鼠和昆虫为主,其中老鼠的占比超过了95%,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,一只成年猫头鹰每天就能吃掉3-5只成年的老鼠,而且猫头鹰捕鼠的习惯几乎每天都不会停止。
在自然界中,大多数肉食性的鸟类都有尖利的喙,这有利于鸟将猎物身上的肉一块块的撕下来,然后吞下去。但是,猫头鹰的喙并没有那么尖利,所以在进食时,它通常会大快朵颐,甚至连皮带肉带骨头的一并吞下。这些食物会进入猫头鹰的嗉囊中(嗉囊位于食管的后半部分)进行消化。由于动物的皮毛、骨头等组织比较的难消化,所以在一段时间后,这些组织就会在猫头鹰的嗉囊中积累,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后,猫头鹰则会利用自己嗉囊肌肉的压缩,将这些不能为身体所用的物质从嘴里吐出来。这就是“毛球的形成”。
生物学家曾经对猫头鹰的“毛球”进行过分析,结果发现,其中大部分的为鼠类的毛发、骨骼以及昆虫的硬壳,这些比较难消化的物质在嗉囊中混合了消化液,再经过食管,就形成了圆形的“毛球”。
既然猫头鹰吐“毛球”是经常发生的,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呢?猫头鹰每天都需要进食,而且每次进食后在嗉囊中都会有难以消化的动物皮毛、骨骼等等,所以,在下一次进食之前,猫头鹰就会把“毛球”吐掉。也就是说,猫头鹰每天几乎都要吐一次“毛球”。既然,如此高的频率,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呢?
这其实与猫头鹰的习性有关。首先,猫头鹰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动物。大多数的昼伏夜出动物都是在傍晚就开始活动,而猫头鹰则一般在深夜才开始活动。而这时,我们早已经休息,即便是不休息,晚上较弱的光线下,即使猫头鹰吐出黑色的毛球,我们也很难看到。
而恰恰是这种昼伏夜出的习性,再加上特别的“长相”(猫头鸟身),才让猫头鹰如此的不受人待见。
总结猫头鹰确实有吐“毛球”的习惯,不过并不是在临时之前,而是几乎每天都有。而且这个毛球也不是什么精华,而是一些食物的残渣。
最后还是要辟个谣,有人说:猫头鹰能够闻到将死之人的气味,所以才会发出“笑声”。其实,这只是个谣言,因为包括猫头鹰在内的许多鸟类,它们的嗅觉其实并不发达,而寻找猎物靠的是视觉和听觉。其次,即使将死之人,身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气味,毕竟人在彻底死亡之后,身体才开始逐渐的散发出气味。关于这个说法比较科学的解释就是,猫头鹰本身就是昼伏夜出的鸟类,它们对光线比较的敏感,而一般有人要去世时,晚上家里大都是灯火通明的,所以猫头鹰的叫声(笑声)只是对黑夜中特殊的光亮的一种反应罢了。